新聞資訊 / NEWS AND INFORMATION
2020年安徽特高壓電網將“三進三出”成為華東電網轉送樞紐
時間:2016/5/23 17:21:00 來源:中國電力網 點擊率:6193
北極星輸配電網訊:3月9日,皖電東送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安徽段線路正式進入系統調試階段。至2016年年底,安徽將再增一條能源“高速通道”。預計到2020年,安徽電網將建成“三進三出”特高壓電網,將逐步實現由電力輸出省向電力樞紐省的轉變。
轉變能源發展方式的迫切需求
“此城當年美,當年如詩如畫醉;今日未有碧空翠,濃煙遮日黃如翡;嗅得一腔塵滿肺,又惹幼叟忙拭淚……”安徽合肥市民趙春敏在詩歌《盼城美》中這樣寫道。2013年起,霧霾在全國呈蔓延擴散態勢,中東部地區也開始出現大面積、長時間霧霾天氣。
由于長期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模式,安徽的環境質量受到較大影響。按照《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評價,2015年,安徽全省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比例為77.9%,2015年上半年,合肥、馬鞍山、宣城等5個城市出現酸雨,安徽大氣污染防治任務十分艱巨。
《安徽省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提出防治目標:到2017年,可吸入顆粒物(PM10)平均濃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力爭到2022年或更長時間,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全省空氣質量明顯改善。要實現大氣污染防治目標,就必須有效控制污染源,在加大省內清潔能源開發力度的同時,積極接納省外清潔電力。
從另一方面看,安徽雖有一定規模的煤炭儲量,但油氣資源貧乏,各類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資源稟賦差異較大,農林生物質能資源和抽水蓄能電站站址資源較為豐富,常規水能資源開發潛力有限,風能和太陽能資源品質與西部地區差距較大,可開發利用規模難以滿足安徽未來發展對于能源的需求。目前,安徽省已有和在建煤礦的年產能為1.54億噸,未來將逐步穩定在1.5億噸左右,全省煤炭缺口將會逐年擴大。經初步測算,預計2020年安徽省一次能源自給率僅為70.6%,急需進一步加大區外能源的引入力度,提高能源保障能力。
放眼整個華東地區,由于電力需求持續較快增長,一次能源資源匱乏,土地和環保空間有限,電力供需矛盾日益凸顯。同時,為了改善大氣環境質量,華東地區進一步控制了煤電機組建設,因此對區外來電的需求格外迫切。“加快特高壓互聯,既可更好地滿足安徽省的用電需求,又能與東中部地區特高壓工程配合,通過特高壓交流環網向長三角負荷中心送電,安全穩定水平高,靈活性和適應性強。”國網安徽電力發展部副主任盧金滇說。
皖電東送年內形成特高壓環網
2013年9月,皖電東送1000千伏淮南—浙北—上海特高壓交流工程投入商業運行,安徽電網邁入特高壓時代。這條總長648公里的線路,是世界上首條交流特高壓同塔雙回線路,同時也是華東特高壓環網中的南半環,在建的淮南—南京—上海工程即為華東特高壓環網中的北半環。待到2016年年內全部建成后,長三角地區將形成一個特高壓環網。
“淮南—浙北—上海特高壓工程自2013年投運以來,截至2015年年底,我省累計向華東電網輸送電量425.6億千瓦時。”國網安徽電力調控中心副主任趙曉春介紹,如果這些電量全部由500千伏線路輸送,需要建設更多通道。相比之下,建設特高壓,可以有效節約變電站建設用地和輸電線路走廊用地。
靈紹特高壓長江大跨越
建設特高壓工程,對安徽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其中最大的困難是民事協調。以宣城市為例,近年來,該市境內特高壓工程總計有5項(含過境項目)之多,屬地化管理任務十分艱巨,各工程沿線征地、拆遷、青苗補償等問題異常復雜。
在國網安徽電力的協調下,宣城供電公司建立了以地方政府主導的“12410”電網項目建設管理工作模式。即圍繞“宣城境內無障礙施工”一個目標,成立內外部一貫到底的兩個工作網絡,建立與地方政府常態對接、政府主導協調外部環境、電網建設與地方電網建設聯動、屬地化管理考核四項工作機制,從認識、領導、目標、重點、難點、集中力量、作風、協作、資源、考核十個方面深入推進屬地化管理工作。
2015年年底,宣城市境內靈紹工程在安徽省率先實現全線貫通。該工程6標段施工現場項目經理馮佃憲說:“工程進度之所以能這么快,得益于宣城供電公司推進屬地化管理的力度,他們率先完成了房屋拆遷、跡地恢復等工作,給我們的施工提供了便捷和保障。”
在工程建設中,國網安徽電力注重提前準備、精心謀劃、主動匯報、及時協調,得到了各級政府及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用地報批、規劃許可、拆遷安置等各方面工作有序開展,良好的外部環境促使安徽境內各項特高壓工程的建設進度始終處于前列。
打通經濟社會發展的快速通道
“十三五”已經來臨。未來5年,安徽省將加快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建設創新型經濟強省、文化強省、生態強省。安徽省已明確“十三五”期間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積極發展光伏發電,穩步推進風電開發,同時因地制宜開發利用生物質能,適度加快抽水蓄能電站建設,爭取到2020年實現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2000萬千瓦,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超過7%。
“考慮到太陽能、風電等新能源的運行特性,安徽電網依然需要接納區外來電保障全省電力供應安全。”國網安徽電力調控中心副主任趙曉春表示,利用特高壓電網大范圍資源配置能力,充分接納省外清潔能源,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可以有效提高安徽省未來能源保障能力,緩解全省減排壓力,實現大氣污染防治目標。
在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同時,建設特高壓工程,對安徽省經濟發展的益處何在?國網安徽電力副總工程師張學平介紹,特高壓線路不僅大大提高了安徽電網供電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還可以更大程度地便利華東地區省際電力互濟。近年來,安徽省經濟社會實現持續健康較快發展,電網建設和安全可靠運行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保障作用。
目前在建的準東—皖南±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若輸送的一半電力(600萬千瓦)供安徽消納,則每年輸送電量約為300億千瓦時,按照安徽當前平均供電煤耗計算(300克標準煤/千瓦時),每年可減少900萬噸標準煤的燃燒,減排二氧化碳1781萬噸,減排二氧化硫9萬噸,減排氮氧化物8.4萬噸。
此外,“十三五”期間,規劃建成武漢—皖南特高壓交流工程,將使安徽具備接納西南水電的條件;建成駐馬店—淮南特高壓交流工程,實現安徽與西北、華北、東北電網相聯,具備接納三北地區清潔電力的條件;建設安慶—浙中特高壓交流工程,安徽電網將進一步融入華東電網,成為華東電網接受區外來電的轉送樞紐。預計至2020年,安徽電網將建成“三進三出”特高壓電網(三進:準東—皖南特高壓直流、駐馬店—淮南、武漢—安慶—皖南特高壓交流;三出:淮南—南京—上海、淮南—浙北—上海、安慶—浙中特高壓交流工程),安徽電網作為華東電網接受區外來電的樞紐電網,電力交換能力將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
安徽特高壓電網的發展,近期可促進兩淮大型煤炭基地的集約化發展,提高皖北能源調出能力;遠期可通過特高壓電網受進清潔、可靠的電力,滿足安徽省經濟社會發展對電力的需求,優化能源消費結構。這不僅提升了安徽自身的電力供應保障水平,更適應了全球能源互聯網的發展,實現能源資源在更大范圍內的優化配置。這對促進安徽經濟可持續發展和華東地區的共同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